M2 Cube – USB Type-C 充電轉接器開箱

Apple 自 2016 年推出新款 MacBook Pro Retina 之後便捨棄了一直以來的經典 – MagSafe 充電器,轉而改用 USB Type-C 充電孔以做統一連接埠的大業。但改用歸改用,捨棄了充電器上幾個經典設計真的會讓人覺得這與當年教主沒死的 Apple 差異頗大。

經典收納充電線用的豆腐耳朵,防止線材纏繞後散開的 U 字型小夾線器,防止三寶踢掉你充電線導致整台 Mac 噴飛的磁吸式充電頭,這些在 MBPR 2016 上市改用 USB Type-C 充電頭之後都通通消失了!

關於磁吸式轉接頭的部分,之前開箱過一篇 USB Type-C 磁吸的替代方案:MagSafe復活,USB Type-C 磁吸充電頭 – Snapnator 算是可以解決充電線上的部分問題,但是對於收納充電線材及豆腐頭的部分還是在平常使用上困擾我。而剛好看到關注已久推出一系列高品質螢幕架的廠商 Monitormate 推出了一款解決方案:M2 Cube,便與他們借測了產品來試用看看~

M2 Cube 外觀

M2 Cube 在外觀非常貼合原廠 87 W 的 USB Type-C 充電器,可以看見官方對於這個設計上的用心,大概就是原廠豆腐在充電孔那一側讓他再增長一些高度。這款產品在厚薄度上控制的很好,而我拿到測試的是打樣測試的版本,本體的材質是霧面的,白色更偏冷白,與原廠充電器的亮面暖白色稍微有差別,但對於這點官方說上市版會根據 Pantone 色號調整的與原廠充電器更為接近。



圖中可以看見在使用者會接觸的那一面帶有一個支援 60W MacBook Pro Retina 充電的 USB Type-C 連接埠、一個支援 QC 3.0 的 USB 孔及兩個合起來有 2.4 A 輸出的 USB 孔 (沒錯,還支援 iPad 充電呢) 。

而我將 M2 Cube 與三款不同大小的 USB Type-C 充電器 (29W for 12″ / 61W for 13″ / 87W for 15″)(不小心手滑了 Macbook 後加上備用的就擁有三款了)來與之比較

M2 Cube 與 MacBook 的 29W 小豆腐相比真的大了許多,不太適合。較為殘念的是原廠是將 M2 Cube 的外型定位給 87W 充電器的使用者使用,對於 13″ Macbook Pro Retina 上使用的 61W 充電器的使用者來說是大了一點,但其實真的只差了一些,如果不介意一點這些差異的人還是可以使用看看。


另外外觀上我覺得比較可惜的一個點是耳朵 (收納夾) 是灰色的,如果可以有白色款式我覺得會更不突兀!

收納線材

在收納部分,使用了 M2 Cube 之後,上面提供的耳朵真的找回當初使用 MagSafe 的便利,冗長的 USB Type-C 充電線終於有辦法直接收納於充電器之上,不用額外需要用捲線器收納線材,電線也不容易遺失,不會丟進包包在那邊找半天..。

而將 Apple 原廠所附的 2 公尺 USB Type-C 捲於 M2 Cube 上面呈現的結果是這樣的:

比較奇怪的地方是,因為當初在 MagSafe 上,充電線是直接連接充電器本體的,因此在該處會呈現一個順暢的 90 度弧度。如果是現在的 USB Type-C 版本,因為方向性問題 (從側邊改到了正上方) 就會造成 USB Type-C 的頭與充電器連接的地方以 U 字型的方式長時間被凹著,但如果不插著來收納電線又會散開。


而估計官方是設計給原廠線使用 (不過也很少人會買副廠線吧(?)) ,在纏繞較粗的充電線時,耳朵的高度便顯得不夠。

平常我在桌面上使用充電器的狀況大概是這樣..

本身在書桌上會需要一個 USB 給 Apple Watch 使用,一個 USB 給 iPhone X 充電,當然如果在加上 iPad 或者同時使用兩隻手機都需要充電時,一般的雙 USB 充電頭對我來說是不太夠的。

但現在我可以將桌面簡化成這樣!另外在出門旅行時,一般我都會攜帶 anidees 6 port USB Charger 一對多充電器,但最近因為週邊設備有繁殖(?)越來越多的傾向, 6 port 對於我來說有點不夠使用。而出門如果多帶這個充電器的話又會多上三個 USB 連接埠,多了很多方便。在一般外出辦公上,攜帶著原本就需要的電腦充電器也能提供 3 個 USB 孔,對於一般生活而言有莫大的幫助。但是這幾個 USB 孔的輸出功率是否如官方所說的那麼厲害呢?

功率測試

測試環境

設備

  • MacBook Pro Retina 2016 15″ with 87W USB Type-C 充電器
  • iPhone X
  • iPhone 6s
  • iPhone 5s
  • Sony XZ Premium
    以上設備電量均保持於 50~60% 間,避免電池充飽後只有涓流充電而影響測試結果
    此外,測試中的電流電壓計的數值皆經過大約 5 分鐘以上,等數值趨於穩定後再行記錄

1.滿載功率


測試的狀況是插滿三個 USB Port 以及連接一台 15″ MacBook Pro Retina,由於當時手邊沒有 QC3.0 的裝置,沒有測試到有點可惜。可以看到消耗功率大約 76.2 瓦,考量到 90% 的損耗後 (87*0.9=78.3) 其實是差不多的。

2.Type-C 輸出功率

那當這種情況下插滿 USB 是否會影響到 MacBook Pro Retina 充電呢?


支援最高 60W 的電力輸出,可以輕鬆替 MacBook Pro 或是 New MacBook 12” 充電。多種可變輸出規格的 USB-C Power Delivery 技術將是未來 3C 行動裝置的充電主流。

官方說法是還是會有 60W 的電力輸出,對於 13″ 或 15″ 來說其實非常夠用。
而在結果我們可以看到電力輸出大約有

19.5*2.89 = 56.4 W

考量誤差及損耗表現結果與官方宣稱差不多~插著 USB 幫多裝置充電並不影響到本身 Mac 的充電狀況。

2.一般USB


在一般 USB 的使用上都大約有趨近於 5W 的表現,特別是 QC 3.0 會比另外兩個 port 來快
另外,我也有測試同時充 MacBook Pro Retina 、2台手機與一台 iPad Air,iPad 的 USB 輸入功率大約在 4.85*1.8 = 8.73 W 附近,也是支援 iPad 充電的~

3.QC3.0


QC 3.0 部分我借了朋友的 Sony XZ Premium 手機來測試,電量約 20%,充電電壓:8.46V,充電電流:1.39A,功率:11.75W
可以看到這部分支援也是很正常的~
額外的比較數據可以參考:[心得] Sony XZ Premium充電速度、電流 測試心得

可以更好的設計:

使用 M2 Cube 後的心得是在功能上及收納部分很滿意,解決我平日使用收納部分的困擾,外觀部分也蠻精緻的,(可惜耳朵是灰色QQ)。也提供周邊裝置充電上的便利性! ( Apple 總是喜歡拔除經典設計創造商機(?) ),但在以下這些點還是希望官方能夠聽到這些意見並看有沒有機會改版~

銜接點

如圖中所示,因為設計上的考量及方向性問題,M2 Cube 整體連結 Apple 充電器的部分僅靠 USB Type-C 來支撐。而我本身又是個懶惰的人,往往都懶得將 M2 Cube 從充電器上拔起就直接放入包包內,但單靠這個支撐點如果稍微大力碰撞感覺會有點危險,這個部分的解決方法可能是收納時要將 M2 Cube 先拆卸再收納,但這樣又失去了方便又一體成形的感覺。

因為僅靠著 USB Type-C 之稱,可以從圖中看到 M2 Cube 靠近 Apple USB Type-C 充電器的那一面設計有灰色膠條,是設計來固定 M2 Cube 於充電器用的,這個設計 (灰色膠條) 起了很大的穩定作用,使的 M2 Cube 不容易搖晃,但如果大力插拔電線之類的還是會有點不穩。這部分因為對於外觀及穩定度間的平衡考量下,很像也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了XD (總不能設計個卡榫去卡住充電器,這樣有礙觀瞻..)

線材收納

另外就是如同我文章前面所提,電線纏繞好之後因為太長會亂翹,特地用收線器去固定很像又失去了用耳朵收線器的意義,這時如果有個 U 字型固定用收納頭感覺會更為貼近 MagSafe 的使用情境XD

購買管道

產品連結:https://lihi.cc/bfnPf
如果看到這邊,你對於 M2 Cube 充電轉接器感到有興趣,歡迎到官方頁面上察看關於這個產品的更多資訊,也可以到官方的粉絲頁獲得更多訊息~

而目前官方目前正在舉辦價格上有優惠的預購活動,預計四月中出貨~五月上市
預購活動到 3/23 之前為止唷!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