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MacBook 專用 – Monitormate CX1 USB-C Gen2 多埠轉接器


從 Apple 發表 MacBook Pro 2016 並只搭載 USB Type-C 開始,Type-C Hub 大概成為近幾年買電腦必買的配件之一。 隨著硬體的進步,從一開始各品牌推出各個不齊接口的 Hub,甚至還有假 HDMI 4K 只有最高達 30 Hz 的亂標榜 近期終於有幾家推出標準 HDMI 2.0 4K@60Hz Type-C Hub 連接埠的方案了 而今天要介紹的是上次開箱過 Monitormate C51 Gen2 的後繼高規格版本,CX1 Gen 2 10 合 1Hub ▼ CX1 (左) 和上次介紹的 C51(右) 的命名方式是 Type-「C」加「連接埠數量」+ USB-3.1 「Gen2」,例如此次新款 CX1 的 X 就是代表搭載 10 埠連接孔 C51 官網:https://www.monitormate.com.tw/pages/c51-gen2 CX1 ...

支援 Mac 並同時控制三組電腦多機切換 – ATEN CS1953 DisplayPort Type-C KVM Switch

支援 Mac 並同時控制三組電腦多機切換 – ATEN CS1953 DisplayPort Type-C KVM Switch


在家工作逐漸成為 2020~2021 疫情影響下的趨勢之一,使用雙螢幕(筆電螢幕+外接螢幕)搭配上公司電腦也是部分人的工作模式之一(例如我)。通常公司配發的公司機和自己的電腦在處理項目上會盡量分開,但是外接的螢幕可能只有一個,這時要對應到兩台電腦,將線材拔來拔去就有點麻煩了。 當然在推薦今天產品之前,有種類似的產品叫做 HDMI HUB 切換器,之前也介紹過 HDMI 影像切換的類似產品,但 HDMI 切換器功能上單純負責分配影像切換,比較適合轉接 PS5、Switch 等搭配電視的可以無線操作遊戲主機,如果是需要同時接兩三部電腦並在操作上無縫切換,那純粹的影像切換器就較不適合這樣使用。

[開箱/配件] Monitormate C51 Gen2 – 真 4K 60 iPad Pro / MacBook USB-C 轉接器


Apple 從 2015 MacBook 12″ 開始導入 USB-C 的設計,也開始了大配件時代! 從 MacBook、MacBook Pro 到最新的 MacBook Air 都採用了 USB-C 擔任重負一舉扛起充電、傳輸、影音的功能。但預設低規僅有兩個孔,往往不夠用。 雖然現在 USB-C 普及多了,出現了許多 USB-C Hub,但你知道市面上的 Hub 大多都是假 4K 嗎?

[開箱] MacBook / Switch 好用周邊收納包 – SBS Power Packer 隨身收納包


SBS,Side By Side 一個法國品牌, 這次開箱的【SBS PowerPacker | 隨身收納包】是由品牌創辦人 Antoine D’Haussy 親手操刀的專利設計。主要設計概念就是希望能幫你把日常繁瑣的隨身物集中整理+分類收納,減少翻找的時間 這裡買:→ |https://zecz.ec/2E0jRN4 ▼ 我選擇的是這次比較特別的東奧限定色,調性比較活潑和我 Switch 的包風格比較搭,另外有霧黑、牛仔深藍、迷彩三種顏色(參考官網:https://zecz.ec/2E0jRN4)

macOS eGPU 2020 選購安裝指南(上) 我該怎麼挑? – MSI AMD RX5600XT


購買指南 如果對 macOS 可用顯卡長期關注的人可以知道,大概從 MacBook Pro (MBPR) 2015 15″ 後,Apple 就開始從 NVIDIA 跳槽與 AMD 合作採用 AMD 行動版顯卡,如 R9 M370X、460、560、560X 等等等,iMac 平台上亦是如此,2019 Mac Pro 上更是直接用了近兩個世代的 RX580 和 RX5700XT 當然另一個重大變革就是從 macOS 10.13.4 開始,Apple 開始支援一系列的 AMD eGPU 外接式顯卡,從 MBPR、Mac mini 到 iMac,搭配 470 到 580 兩個世代,讓效能提升不少也可以做出不少新用途與玩法

[開箱] Mac 4K 60 Hz 螢幕轉接方案 – LINDY 林帝 Displayport 1.4 / USB-C to HDMI 2.0 專用線材


近幾年螢幕廠商紛紛推出平價 4K 螢幕,家用螢幕解析度由原來的 1080p (1920×1080) 一舉提升 4 倍到 4K 2160p (3840*2160),最知名的莫過於 $5988 的 Philips 276E8VJ 4K 螢幕,當時也順勢入手了一個 ▼ 然而目前市面上相關 USB-C to HDMI 轉接產品,有 90% 幾乎都是最高支援 4K@30 fps (HDMI 1.4),包含 Apple 舊款 USB-C Digital AV 多埠轉接器也是。特別是他們也會標榜支援 4K 但沒說清楚是多少畫面更新率

[開箱] iEasy USB-C 磁吸轉接頭


在舊版的 MBPR(2015 以前),充電埠搭載磁吸頭拯救了不少粗心踢到電線的人,但隨著 2016 Apple 推出全新更輕薄的 MacBook Pro 設計,帶有新世代欲推廣的 USB-C 連接埠,整合了 Thunderbolt 3 及 100W 充電功能。但美中不足的是 Apple 的兩大經典設計:蘋果會發光、磁吸頭已不覆存在。 雖然一直有傳言 Apple 官方推出專利要重啟這設計,但等了兩年多還是沒出現。還好隨著 USB-C 筆電和接口的普及,第三方廠商有如 OneMore 科技也推出相關好用的產品,iEasy USB-C 磁吸轉接頭就是其一。

[開箱] Monitormate ProBASE HD / ProBASE X 多功能螢幕架 – 快充、4K 一次大滿足


▼ Monitormate 的產品一直以來都在我的 mac 周邊必敗清單內,他們長年設計 mac 螢幕架許久。對於如 MacBook 這種輕薄筆電來說,隨著周邊連接埠因為輕薄取向越來越少,均需透過轉接頭來擴充,如果可以僅透過一條連接線擴充多個 USB 埠著實方便。 而螢幕架更可以解決螢幕高度不夠導致坐姿不對的問題,如果是一般低階螢幕都不帶有腳架伸高功能,更需要墊個螢幕架來調整位置

[開箱] Marshall Multi-Room – 經典復古卻強大的家用旗艦音響 Acton / Stanmore


從有個人空間之後一直都在物色一個好喇叭。 主要想在臥室及書房各放一個喇叭,當然最基本的 AirPlay 是最為必須的(我使用 iOS / macOS / Apple TV 整套 Apple 生態系系統,因此對我來說無線串流方式超重要) 另外的需求是因為音樂庫主要為 iTunes 個人音樂庫(走 AirPlay)及 Spotify(可走藍芽、Wi-Fi、Spotify Connect),但我個人不太喜歡藍芽連接,因為音質上的限制與連接性的不方便,因此在喇叭的選擇上就受限許多 在物色喇叭間也好幾次去了三創 5F (G?) 好幾趟試聽各廠牌的家用旗艦喇叭(不過沒錢玩到家庭劇院那種等級),之後巧然在朋友家中看到了他使用 Marshall 舊款 STANMORE 搭配黑膠,便被他的音質、經典的復古外型燒到~